作者其人
杜玉魁,网名竹山。祖籍山东烟台。2010年退休于黑龙江农垦宝泉岭分局机关,现居住上海。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,有近百篇散文、诗歌及报告文学作品在报刊网络发表。尚处于写作初学阶段。
李永琪,博客名字《北大荒耕夫》。他的博客有很高的人气和众多粉丝,我就是其中之一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我和李永琪同在八团工作。他是团宣传股报道组组长,我任四营宣传干事,工作上常有来往。当时报道组是什么地方?那是精英荟萃,人才济济。报刊上屡见李永琪大名,让我很是羡慕和钦佩。后来得知,永琪早在沈空当兵时,就是师里的报道员。1969年转业回到农场,继续从事老本行,可谓轻车熟路,得心应手。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俩先后调到宝泉岭农管局党委宣传部工作。他任新闻科长,我是宣传科长,此后共事长达十几年之久。
由于都来自八团,又是烟台老乡,同属性情中人,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,而且有着很深的个人交情,我视他为良师益友。只可惜近水楼台未得月,朝夕相处,耳濡目染,酒没少喝,却没学得半点摄影技术,至今仍是个门外汉。
正因为太熟悉太了解,所以对永琪近些年不断推出新作,取得很高艺术成就,并不感到惊诧。在我看来,属于厚积薄发,水到渠成。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,我俩都成为宣传部领导。这段时间,不仅是宣传部的鼎盛时期,也是李永琪的黄金期。他不仅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,而且又在摄影领域不断拓展,取得了辉煌成就。先后有近千篇文章被各级媒体采用,近百幅照片在国内外影展上入选或获奖。成为农垦总局、黑龙江省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。多次在北京、哈尔滨、宝泉岭等地,成功地举办了个人影展。对宣传北大荒,扩大垦区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一个叫《红桦林》的博客,在看了李永琪的诗画集《柞树林》后,这样说过:“李永琪老师就是生活在北大荒黑土地上的那棵倔犟的柞树。黑土地滋养了他,他也用自己的身躯回报了那片热土。像柞树一样坚韧,把自己磨练成北大荒宣传战线上的一位栋梁之才。”
的确如此,我有同感。
我在垦区宣传战线工作近30年,对垦区新闻和文化战线的名流多有接触。有的能写,成为作家或诗人。有的会照,成为摄影家。像永琪这样集摄影、诗文于一身,且都有较高造诣的并不多,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。说他是宝泉岭新闻、摄影界泰斗,更是当之无愧,非他莫属。
李永琪自诩耕夫,这个名字对他而言,我认为是再恰当不过了。
虽然他一直在团场机关工作,但年年都要参加工作组下到基层连队,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除了没开过拖拉机播种,其他的翻、耙、镇、中耕、收割,样样都干过。他有亲手驾驶铁牛驰骋田野的经历,更值得称道的,是他在新闻战线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的一生。不仅个人硕果累累,而且为北大荒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。这些人中,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,还有很多成为垦区内外知名的专业人才,桃李满天下。
永琪在任主管新闻文化副部长兼《宝泉报》总编期间,全局的新闻和摄影工作,被他搞得风生水起,有声有色。即便在整个垦区,也一直处于领头羊的地位,充分显示了他的组织才能和人格魅力。
为了加强新闻摄影队伍建设,永琪可以说是煞费苦心,想了很多办法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,就是层层举办报道员学习班。各农场进行基础培训,管局则办提高班。永琪除了亲自组织,还充分利用他在新闻口的人脉,从报社、电台请来最好的记者编辑前来授课。我记得新华社、黑龙江日报、黑龙江广播电台、农垦报社、佳木斯电台等新闻单位的一些名流要员,都曾是宝泉岭的常客。报道员们学完理论,再组织他(她)们深入基层采风,边写边改边指导。就这样培养了一茬又一茬,队伍不断壮大。
在李永琪的积极倡导下,宝泉岭局早在八十年代末就成立了新闻协会和摄影者协会,都是他在他的领导下,积极开展各项活动。他力主创办的《宝泉报》,更是为广大基层报道员提供了一个园地,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,使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。所有这些,都是与李永琪的努力和付出分不开的。
由于水平有限,我不敢对永琪在艺术上的成就枉加评论,但对他在黑土地上的贡献,还是有发言权的。
他就是屹立在宝泉大地上的那棵倔犟的老柞树,黑土地上那个呕心沥血,默默奉献的耕夫,一个真正的北大荒人。
最近,又闻耕夫正在编辑新的文集,真是替他高兴,盼望文集早日问世。(本版照片均由李永珙拍摄)
俄讯
热点
旅游
信箱Mail :dmhlj@sohu.com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:dmhlj@sohu.com
最美龙江微信号
最美龙江微信号